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抗疫为什么必须背水一战?!

深圳消防 2022-07-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圳梦 Author 马立明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故事:在福田CBD某大厦楼下,一位女士灵活地突破了防疫人员组成的“封锁线”,冲入大厦电梯间。不过,她很快就被另一位防疫人员拦住。这是在演哪一出?这一幕发生在3月14日,也就是深圳宣布防控升级、号召大家“居家办公”的第二天。女士原来在这栋大厦办公,可是有一份重要文件没及时取出,只好强行“闯关”。可是,大厦已经被封锁了起来,防疫人员为安全考虑,不许外人出入,因此与女士起了争执。不过,双方冷静后,事情很快得到了妥善解决。一位防疫人员帮她取到了文件,故事有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这种拼死取文件的故事,好像很荒诞。但是细细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核心事实:即使当下调控升级,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但大多数深圳人也放不下手中的活计。在深圳,不能没有工作啊!

事实上,就在3月13日夜里,已经有大批深圳打工人偷偷潜回公司,带回各种办公用品,包括电脑、文件、书籍等。这一幕再次证明了,深圳是一座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司需要运营,门店需要开张,员工需要上班。这座城市的口号已经印入DNA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种大型城市,按照竞争机制与市场逻辑运作,保证劳动要素流通,是经济活力的来源与保证。这种经济活力是深圳非常重要的禀赋,若不是形势复杂,深圳也不会按下“慢行键”,甚至暂停了公交和地铁。即使如此,大家心里也清楚,这样的形势只是暂时的。相信这个城市将很快恢复到原来的速度。

还有两个特点使这波疫情变得复杂。

第一,深圳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香港当下疫情严峻,深圳也难以独善其身。

第二,深圳当下人口超过1800万,形成了庞大的都市社群,其中大量是流动人口。

这些因素都注定了深圳必须精细化作战,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


 一 

在过去两年,中国的抗疫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比较政治的视域来看,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成功地“抄作业”。其中的奥秘来自于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中国民众深厚的集体主义传统。回想2020年1月警报响起之时,全国一盘棋,马上戴上口罩、实现居家隔离,快速地实现了疫情动员。在武汉疫情缓解之后,中国大陆的疫情一直处于清零的状态。虽然持续有病毒从境外输入,但是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经过两年的抗疫实践,中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策略,就是病毒一旦被检测到,就采取定点隔离、快速治理的措施。同时,该策略也比较灵活,实现了抗疫与经济的“双统筹”。有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的“动态清零”是政治实践上的一次极限之举,它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
 
国家动员能力+基层政府执行力+国民纪律性+医疗能力+互联网水平=动态清零
 
这五个要素,缺一不可。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尝试过学习中国的模式,但是很快宣告失守。因为他们无法同时在五个领域保持高水平。仅仅是一个“健康码”,就需要高度网络化的技术配套。因此,中国的抗疫模式,其实并不寻常。

更重要的是,中国抗疫的成功来自于我们国家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这种新型举国体制可以从中国政治传统中找到历史传承,比如大禹治水。在社会主义制度安排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大量工作人员在政府的调动下快速就位,包括大量不计付出、全力奉献的志愿者。所以,有学者感慨,“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制度,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下滑,也要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甚至一些西方媒体也认为,在应对紧急状况之时,这种制度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不过,有西方学者提出忧思:中国的清零策略是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的。国家早期为了实现尽快清零,不惜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如今实施兼顾公共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清零”策略,也必须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某种程度上,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志愿者辛勤付出,政府部门紧密配合,都是靠着巨大的精神动力完成这项使命。尤其是一些具有强大经济发展诉求、需要与外界进行广泛交流的城市,例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可能会存在隐忧。不过,针对这种说法,有更多学者认为:中国抗疫模式的思路是“算大账”,即使牺牲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以获得长远的成功。这一策略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为8.1%,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第一。良好的数据也证明了中国模式有能力实现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双统筹”。


与中国的成功相对的,是西方的“躺平”模式。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范,却是新冠疫情之中最受重创的国家。按理说,无论是医疗水平或科技实力,美国都不亚于中国。美国完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防御,强化卫生防疫体系,将病毒拒于国门之外。但是美国的问题在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运作系统有强大惯性,它要求广大劳动要素能实现自由流通,exchange,也就是“交易”“交流”“交往”,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机制。因此,“以资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国家或地区,都难以抄中国的“作业”。这不仅仅是政府缺乏动员能力,也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有关。

2020年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记者会上说,相比于疫情,他更关注经济的复苏。他认为,疫情会死人,但是经济瘫痪了,这更加不可接受。按照他的逻辑,“资本”的增值是优先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观点在美国并没有遭到太多的反对。从政治哲学来讲,这就是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重要区分:前者更看重经济效益,后者更看重集体安全。因此,美国选择了“躺平”策略,大家自求多福,听天由命,适者生存。美国虽然有近百万人死于新冠疫情,但是却没有损害社会流动性,保住了经济发展的势头。对于很多发达经济体而言,美国的“躺平”模式也是一种发展至上的逻辑推演。在中国人看来,这不“人道”,但却符合美国的自由主义逻辑。拜登执政后,也没有推翻特朗普的策略。

在一些人看来,如果以清零为目标,在保障了健康的同时却减少了社会流动性,经济会出现短暂困难,特别是给经济中心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阵痛。不过,从长远的角度而言,在实现动态清零的状态下发展经济,这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思路。一方面,它最大限度保障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经济在经历短期波动后可实现长远健康发展。这是经过反复权衡的通盘考量和决策,算的是中国式抗疫的“大账”。
 

 二 


今年1月,《柳叶刀》发布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文章,作者Chris Murray指出新冠病毒变种Omicron将会短时间内席卷全球,“在2021年11月底至2022年3月底期间,全世界将有50%以上的人感染Omicron。”Omicron的致死率虽低,但传播率将是传统新冠病毒的5倍,这意味着以前的隔离策略的适用性大大降低。西方国家听到这个消息拍手称快,认为新冠疫情将要结束了;而中国则陷入了被动,这意味着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策略,面临严峻挑战。

正当人们普遍观望之时,香港率先遭到Omicron的正面冲击。这个奉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因为种种原因游离在中国大陆“动态清零”的体系之外。他们一直以来依靠着自己的卫生体系来应对病毒。作为“贸易自由港”,奉行自由主义的市场体制是香港繁荣的根源;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也不具备内地政府集体动员的能力。既要避免病毒的侵入,又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必定导致香港的抗疫工作瞻前顾后。因此,香港的抗疫策略更像是“走钢丝”,试图达到两边的平衡。


香港的抗疫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平衡术,试图在“发展”与“安全”中获得平衡。
 
一个细节是:当2020年冬季美国疫情依然严峻之时,香港机场仍开设有多趟前往美国的航班。除此以外,香港还有不少飞往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的航班。机场依然人流络绎不绝。这些旅客能不能缓一点再出发?答案是“不行”。作为世界经济贸易的重镇,香港深度介入了全球商业事务之中。切断或减少与世界的联系,这对香港经济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如果Murray分析没错,Omicron传染性极强,很可能攻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防疫体系。对于香港这种“清零”决心不够坚决、防线不够紧凑的防疫体系,经不住Omicron冲击也是可想而知的。如今,香港的防疫体系面临严峻考验。 

 三 


香港形势危急,深圳这边也唇亡齿寒。尤其是最近出现城中村和小区的聚集性病例,令深圳局面变得严峻。在紧急时刻,深圳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活动”,“全市人员非必要不离深”。可以说,防疫的措施又进一步严格了起来。不过,指挥部同时指出,深圳的防疫措施的弹性还是有的,“慢生活”并不是停摆,城市的脉搏依然在跳动,各类物资还在不断地运入深圳。有些外媒说深圳“封城”,其实并不准确。

深圳与香港有很多相似之处。4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与香港的紧密联系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原因。深圳在城市发展过程之中也深受香港影响,包括城市规划、商业规则、管理技术、金融体系、司法建设等等,香港可以说是深圳的“师傅”。不夸张地说,深圳的DNA里,就有香港的影子。


随着Omicron阴云的临近,深圳人发现要保持正常生活越来越难,很多人都处于边抗疫边工作的状态。前文所说的那位女士,穿越封锁线也要拿文件,其实背后是满满的无奈。网络还有这几天令人哭笑不得的各种故事,比如业务洽谈,最后被封锁在甲方公司;有员工参加面试碰到了封楼,顺势就入职了;有餐饮店的店员去小区上厕所,结果被封在了小区,只好当了志愿者……这些故事背后,都是一个个大写的“难”。谁不想疫情到了就窝在家里?但是工作不允许。对于广大企业,一旦停摆意味着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对于城市白领而言,不能上班意味着很可能失去工作。深圳人敢闯敢拼,但是让他们足不出户、居家隔离,这可把他们难住了。

这一波的挑战在三个方面:

1.香港出现大量病例,意味着深圳这边必须建立坚固的“城墙”。

2. 深圳1800万常住人口,其中大量是流动人口,这增加了深圳管控的压力。

3.深圳的社会管控可以收紧,但不能收紧太多,不然很多人的饭碗会受到影响。

 四 


当然,深圳防疫的决策部门也集中了全市最聪明的脑袋,他们迅速地调整原有的策略,试图寻找新的平衡点。一方面,深圳表现出极大的清零决心,不惜采取大规模“扫楼”的方式来歼灭病毒。另一方面,深圳进行的布局也极具针对性,这不是简单的封锁策略,而是有效利用地形、空间、网络技术、大数据的综合管制模式,将病毒精确锁定到每一条街、每一栋楼。以至于有媒体表示,“深圳抗疫进入了巷战模式”。

深圳现阶段的对策包括:

1.以空间抢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消灭病毒,设置封控区、管控区与防范区,形成立体的抗疫格局。战术的精髓在于以快打快,层次分明,系统作战,有条不紊。

2.按下“慢行键”,暂停公共交通。与病毒打消耗战,彻底斩断病毒的传播链条。但这个时间,不会久。

3.新科技精准锁定病毒,从健康码到火眼实验室,再到电子哨兵、场所码、智能防疫体系,确保病毒无处遁形。这一招重点在于精准打击,目标清晰。

4.浓厚的志愿者传统,保证了物资的快速流动,搭建了一个个临时核酸检验点。源源不断加入的志愿者,保证了人手。

5.将防线前移,帮助香港舒缓疫情。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只有香港控制住疫情,深圳才有希望顶住挑战。



接下来,深圳还有很多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很必要保持着抗疫与经济运行的平衡。作为对抗Omicron大举入侵的最前线,深圳其实再次扮演了“试点”的角色:是否能走出一条降伏Omicron的道路?

对于Omicron,我们了解的还不够。我们只知道它的传染力确实比第一代病毒高得多,它的致死率和重症率如何,依然需要进一步观察。只要国内防疫政策方针没有改变,深圳也绝对不会放弃现有的动态清零策略。不管什么情况,深圳也必须坚守一线。有一点无需置疑,中国抗疫的决心从未有动摇。若Omicron的攻势变猛,深圳的社会管控将会变得更加严格,甚至在必要的时刻提升级别。深圳的天平,将采取抗疫优先策略,这也是深圳与香港不同的地方。

历史似乎冥冥之中有所预示。由于深圳毗邻香港,在40多年前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今天也因为毗邻香港,成为抗击Omicron的桥头堡。深圳与香港,此刻已经是命运共同体。当年深圳探索出一条锐意改革创新之路,并且获得巨大成功。而今天,同样是历史性的使命,深圳能否战胜强敌,再探索一条新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落在深圳身上。这座一直“先行先试”的城市,这次又能交出怎么样的答卷?

疫情的考验既然已来,这也标志着深圳将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

我们需要控制好疫情,但是也要保护经济和民生。这涉及到千家万户的饭碗。今天的阵痛,是为了要有更好的明天。

对于每个深圳人而言,如今的局势是难上加难,但回望来路,深圳过往的发展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一路走到了今天。善于创造奇迹的深圳人,依然有能力延续神奇。

 

- end -

往期回顾

2天2起电动自行车火灾,致2人亡!防疫期间也要警惕......


“吹”出来的火灾……居家防疫莫大意!



信息来源丨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

编辑丨翟飞龙

出品丨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全媒体工作中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